曾经他因为在大三写英文读物写出了国。如今,他在伦敦完成了经济商业的学士和硕士课程,并且拿到了牛津大学博士学位资格的入学通知书。他是05级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的毕业生,一位自强不息的东方风云人物—贾斌。2010年11月26日下午,贾斌在我院开展了关于“思想的启蒙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的讲座,为东方学子们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和心理历程,还有他的人生追求。
刚到伦敦心理落差很大
当和贾斌谈到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出国留学的,贾斌笑着说:“就想出去看看,那时候自己就有这么个愿望,国内自己呆了十几年了,就想出去闯一闯。”听完贾斌的话,知道他是一个敢和自己挑战的人。而后贾斌又提及到刚到伦敦自己心理落差很大,他说自己刚开始在伦敦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环境完全陌生,生活完全自理,连语言交流都有障碍,即使是自己擅长的英语,也会表达不清楚,导致学习和生活上都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当问到多久才适应的问题时,他回答庆幸自己的适应能力强,两三个多月就没问题了。他还补充自己没什么适应的方法,在一个孤苦无依的国度,他只能张口讲话,否则你就活不下,这就是生存之道。与其说是生活改变了他,倒不如说他学会了适应生活。
从国外学习方式中得到了满足
从采访过程中看出贾斌是个随性、有个性的人,他说这得益于国外的教育。在国内的时候,贾斌总是无法从书本上的知识得到满足,他想知道的更多,想了解的更多,不想做井底之蛙。当到了伦敦,他欣喜若狂,因为这里的教育方式吸引着他。他说学校的学术性很强,经常能听到一些名人的精彩讲座,并且上课不只是死板地传授知识,而像是一个讨论交流会。国外老师会先把上课涉及到的资料给你,你可以了解到老师要讲的主题,但是贾斌指出老师在课上绝对不是照本宣科,往往是超越课本的知识更能引起他的兴趣。而且学生可以在课上激烈地讨论,这样的方式是他前所未有的体验。国外的考核方式也不同于国内,他说国外的考核方式各有侧重,偏理性的科目注重理论的考核,偏文学的科目则注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贾斌认为自己在国外学习中真正找到了乐趣,有时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很多的知识。
学什么不重要,学习方法是关键
贾斌因为独立创作了一本28万字的英文读物而出名,在问到他是怎么有时间进行这样的创作时,他反问道:“你们有这么忙吗?忙着看韩剧,忙着玩游戏?还是忙着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作业?”他说自己的进行创作是出自于自己的兴趣,而创作的时间是完全充足的。在我们大感疑惑的时候,贾斌说学什么不重要,学习方法很关键。他认为作业是要做的,但是要依照自身的情况,同样题目不要重复做,充分利用时间,不要总是做无用功。有时候就算对这样的题目没兴趣,你不做可以,但是要花更多的精力学习其他的知识补偿它。他说自己在学习方面没有什么窍门,只是比别人多看一点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英语课外读物,并且也喜欢看英语电影,他说自己比较喜欢《泰坦尼克号》,里面的对白自己都是倒背如流的,他说我们要学的不是书本上的英语,而是生活中的英语,地道的英语。所以说,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让他有精力创作,并坦言自己还在继续写作,希望有一天能让所有人都阅读到他的作品。
立志做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企业家
在贾斌的采访中和讲座中,得知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企业家,和政府合办一所特别的艺术学校。在关于“思想的启蒙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的讲座中,他说自己特别喜欢古希腊作家,比如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而且也喜欢王国维的作品,最近在读《人间词话》。他之所以喜欢的原因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总能使自己安静下来,静静的思考着过去、现在、未来。他觉得个人的修养对于一生都至关重要。他回忆起小时候最后悔的事是没有坚持学习吉他,长大了才明白艺术的熏陶对于个人优秀气质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他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他总是涉足各个方面,与亚里士多德一样都是博学多才的人。在经济学方面,他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与政治、文化都有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他讲究实战经验,不喜欢纸上谈兵。他觉得就算写下再完美的经济学考题的答案,也比不上在商海中的一次真枪实弹。因此,贾斌透露自己还在考虑是否去牛津大学进修博士学位,因为他不想把大把的青春时光再花费在学习上,他想要在职场中摸爬滚打,闯出自己的一番小天地。
出国不是唯一的出路,三本学生也可以有作为
最后,贾斌也对东方学子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说东方学子们不需要太大的心理压力,即使不在一本、二本的学校学习,也不能对未来丧失信心,只要学好专业,提高眼界,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一样也可以有作为。虽然现在流行出国热,自己也是留学生,贾斌还是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出国不是唯一的出路。”他是这样说的。他认为学子们最重要的是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而东方精神给出了最好的诠释——进德修业,与时偕行。贾斌总是很谦虚,总觉得自己没什么大的成功,只是运气好了点,比别人走得远了点。但是没有刻苦的努力、坚韧的毅力,怎么能造就这么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呢?